往事如烟(五)——《杨家将》

我从小就对历史和古典文学很感兴趣,很小就听说过《杨家将》。但是首先家里没有相关的书,此外就算有书,由于是学生,一切以学习为主,大人也未见的会让读。

第一次接触到《杨家将》,是小学的一次“十一”假期,几年级记不清了。当时电视台播了3集,一集叫《战幽州》,还有一集叫《金沙滩》,有一集没看到名字,拍的特别精彩。看了这几集电视剧,才知道当时有个“扳倒井酒”广告的镜头都是取自于这部电视剧。后来在哥哥家的一本老的《大众电视》杂志上看到这个版本《杨家将》的介绍,不过介绍是4集,分别叫《战幽州》、《双龙会》、《舍子记》和《金沙滩》,也许我看到的版本把4集合成3集了。

第二次接触到《杨家将》,就是一年寒假,电视台播放了张绍林导演的32集电视连续剧《杨家将》。这部电视剧我从头到尾一集没有落下,拍的真不错。我记得一开学,男生们讨论的都是这个话题,还有同学在作文里都写到《杨家将》。前两年,我在某视频网站又找到了这部电视剧,看了几集,觉得依然很经典。就是放在现在,也比那些雷人历史电视剧好到不知多少倍。

后来,广播电台又播放田连元先生的评书《杨家将》。因为上学,只有周日才能听到,觉得很精彩。前两年,在网上下载到田先生这个版本,不过这个版本没有讲完(我也只听了40多讲,一共102讲),可能田先生也不会更新了,很是可惜。

将来有机会,也会考虑读一下不同版本的《杨家将》吧,算是为小时的自己圆一个梦。

2015春节读书小记

今年春节,读了两本书。写一篇小文,仅做为读后感。
第一本是马伯庸著的《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》。这本书是我第一次读到从“金,木,水,火,土”五德的角度讲述中国历史的书,角度很新颖,对这个角度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考虑读一下。书不厚,只有200页,静下心读的话,一天就够了。
第二本是冯玉祥先生的《我所认识的蒋介石》。关于冯玉祥,蒋介石二人,我不敢妄加评论。抛开这本书的作者和所指人物(蒋介石)不谈,我倒是觉得上至国家公务员,下至一个普通公司的领导,都可以考虑读一下这本书,其中关于如何对待人民,如何领导团队等等观点,相信会有一些感悟和启发吧。

闲侃CPU(一)

这个文章系列来自于Brendan Gregg所著《Systems Performance: Enterprise and the Cloud》一书第六章《CPU》的读书笔记。

系统板卡上的CPU插槽称之为socket,一颗物理CPU芯片可以称之为processor。现在CPU早已经进入多核时代,一颗CPU processor可以包含多个core,而一个core又可以包含多个hardware thread。每个hardware thread在操作系统看来,就是一个logic CPU,即一个可以被调度的CPU实例(instance)。举个例子,如果一颗CPU processor包含4core,而每个core又包含2hardware thread,则从操作系统角度看来,一共有8个可以使用的“CPU”(1*4*2 = 8)。

lscpu输出为例:

[root@linux ~]# lscpu
......
Architecture:          x86_64
CPU op-mode(s):        32-bit, 64-bit
Byte Order:            Little Endian
CPU(s):                120
On-line CPU(s) list:   0-119
Thread(s) per core:    2
Core(s) per socket:    15
Socket(s):             4
......

120 = 2 * 15 * 4, 即CPU(s) = Thread(s) per core * Core(s) per socket * Socket(s)

 

为了改善内存访问性能,CPU processor提供了寄存器3cache。整个存储模型如下所示(从上往下,容量越小,CPU访问越快):
* register(寄存器)
L1 cache
L2 cache
L3 cache
Main memory(主存储器)
Storage Device(外接存储器)

往事如烟(四)——广播小舞台

我在通辽读中学期间,通辽广播电台有一档节目叫“广播小舞台”,没记错的话,播出的时间是在周六和周日的晚上黄金时间。其实这个节目就是一个“点歌台”。把你点播的歌曲和要送给的人发给栏目组,他们就会播出。

那个年代没有手机,没有网络。对于我们这些处于青春期的住校学生来说,了解当下流行歌曲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这个节目。当时一盘磁带便宜的也要5元钱,相当于一天的伙食费,还是挺贵的。而一节一号电池可以让收音机工作一年,相比较而言,就便宜太多了。

那个时候,如果周末没有晚自习的话,路过各个宿舍的门口,几乎都会听到这个节目,有时还会听到自己熟识的人点播的歌曲。我印象中,有一次我们隔壁宿舍的一个人要去北京念书了,他们班的全体同学就给他点播了一首《祝你一路顺风》。

一眨眼,我离开通辽已经14年了。我不确定现在还有没有这个节目,更不确定现在还有没有人会收听“点歌台”这类节目了。但是“广播小舞台”对我来讲,有着不同的意义,这个名字承载着我一段难忘的青春记忆。

往事如烟(三)——渐渐消失的“拜年短信”

我是2005年拥有自己的第一部手机的。那时我用的是神州行号码,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没有月租费,但是打电话要6角钱一分钟,给移动用户发短信要1角钱一条,给联通发短信要1.5角钱一条。平时根本舍不得打电话,都是发信息。如果发信息对方不回,顶多是打电话“震”对方一下,只要一听响铃,马上挂掉,生怕对方接通,基本就是现在“响一声”电话的雏形。

2006年春节是我第一次加入拜年短信的大军。我给手机通讯录里所有的人都发了短信,几乎全部收到了回复。当时的拜年短信花样还不是很多,但是还是有不少“妙句”,包括各种好玩的图案,也是很有意思的。此后几年,春节拜年短信达到了顶峰,每年春节的拜年信息统计量都是上亿级别的,还举办了好几次“春节祝福短信”大赛。

短信出现下坡路应该是从前年开始的,以我自己为例,我去年发了很多祝福短信,但是好像只收到40来条,远远低于我发出的祝福信息数。而今年,短信拜年基本绝迹了,我一共只收到4条拜年信息。大家基本都转移到微信拜年了。

我的老东家是做通信业务的,而我是负责维护短信网关应用的。往常每到过年,就很担心程序会被大量的短信冲垮,而这些年短信业务量持续走低,程序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小。也许短信不会马上消亡,但是它的业务会越来越少。作为一个曾经做过4年短信应用的通信工程师来说,这种情景很令人唏嘘。

不可否认的是,移动互联网已经在“革”传统电信业务的“命”了。我们只能顺应这个时代,看看如何寻找新的“蓝海”了。

往事如烟(二)——巴乔,生日快乐

今天是除夕,也是“忧郁王子”巴乔的生日。谨以此文,祝巴乔生日快乐!

我看的第一场完整足球比赛是1993年的一场意甲,对阵双方是国际米兰和桑普多利亚,也就是通过那场比赛,我认识了古利特,隆巴多,曼奇尼。后来又看了一些意甲比赛,逐渐了解了巴乔。大概是因为先入为主吧,从那时候起,我成了一名“意迷”,直到现在。

1994年的世界杯是我第一次看世界杯,那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。巴乔凭借一己之力,带领意大利杀入决赛,最终留下了经典的“落寞背影”,成全了罗马里奥。如果那年意大利最终夺冠的话,相信巴乔的命运会从此改变。

世界杯后,巴乔便被排除到意大利阵容之外,在俱乐部也经常坐“冷板凳”。从萨基,老马尔蒂尼,佐夫到特拉帕托尼,巴乔始终得不到重用,将自己最好的才华,浪费在板凳上。不得已,最终只能去到布雷西亚俱乐部,直至退役。

巴乔的职业生涯很让人感到悲情,空有一身本事,却“报国无门”,着实令人遗憾。

往事如烟(一)——春节记忆

明天又是大年三十了,算起来这已经是我连续第三个春节没有回老家过年了。不知道是因为年味越来越淡了,还是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变化,总之对春节没有什么感觉了,觉得和平时的假期没什么不同,似乎还更无聊一些。

我对春节最深刻的印象是小时候。那时一放寒假,就要尽快地把作业做完,只有那样,才可以尽情地在春节期间玩耍。等我和哥哥把作业写完以后,就该规划如何买鞭炮了。当时的预算经费一般是20~40元,所以要计划好怎么花:钻天猴买多少,小鞭买多少,等等。

除夕那天会是一年中最幸福的一天,从中午开始,一家人就会在一起准备下午的团圆饭了。团圆饭一般从下午3点开始。在吃饭前,会放鞭炮,表示过年了。之后一家人就会围坐在一起,享受一顿丰盛的大餐。那时只有在过年的时候,才会喝到荔枝饮料(不知现在还有没有这个品牌)。吃完饭后,就开始洗漱,穿新衣服了。然后我和哥哥就开始放鞭炮,尽情地玩耍。这段时间,大人们又开始准备饺子馅,为半夜12点的“揣元宝”做着预热。等到晚上8点钟,一家人会围坐在电视机前,开始看春节联欢晚会。其实,无论是那个精神生活不大丰富的时代,还是现在,我一直觉得春晚是很不错的节目,并没有网上那些人说得那么差。

后来,手机开始普及了。每到除夕,大家就会发短信拜年。很多人平时都没有什么联系,只有到除夕时,才会发个信息,道个平安。我会在除夕那天,给所有手机通讯录里的人发一条拜年信息。不过,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,短信拜年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,不知道下一个拜年工具会是什么。

很多东西,只有失去了,才知道它的珍贵。那份美好的春节回忆再也不会回来了。。。。。。

我的网球记忆——写在2015澳网之后

本来这篇文章在澳网之后就该写了,因为一些原因,一直拖到今天才补上。

我一直自认为是中国比较早关注网球运动的人,理由是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知道李娜。那时的我上初中,由于住校,所以信息比较闭塞,了解外界只能通过一台收音机。当时中央广播电台中午有一个体育新闻节目,我就是通过这个节目知道李娜的。后来据一位初中同学回忆,当时班里传阅过一本《少男少女》杂志,也报道过李娜,而且提到当时姜山已是她的男友。我对《少男少女》杂志有印象,但是是否刊登过这篇文章,着实没印象,但是李娜这个名字的确在初中时就记下了。

之后的几年,中国网球似乎一直默默无闻,我也没有怎么听到李娜的消息。国际网坛则是风起云涌,库尔滕,大小威横空出世。直到2004年,李婷,孙甜甜夺得奥运女双冠军,才让中国网球重新走回我的视线。后来的故事大家就都耳熟能详了,郑洁,晏紫夺得大满贯女双冠军,李娜夺得大满贯女单冠军,成为亚洲第一人,等等。值得一提的是,很多人不知道,其实孙甜甜也是大满贯冠军,2008年和一名外国选手配对,夺得澳网混双冠军。

今年是李娜退役后的第一年,很多人都希望彭帅可以接过这个班,也让彭帅压力很大。个人觉得这样做对李娜和彭帅都是不公平的。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,李娜就是李娜,彭帅就是彭帅,她们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,没必要成为另一个人的“第二”。

本届澳网,郑洁再度打入女双决赛,虽然没能捧起本人的第三座大满贯,但是一路过关斩将还是令人印象深刻。很羡慕郑洁现在这种洒脱,淡然的心态,真的希望自己也能活的如此惬意,呵呵,也许一种心态真的可以决定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吧。。。。。。

纪念我的青花瓷小碗

常言说,“瓦罐不离井口破”,跟随我将近6年的青花瓷小碗这周也“寿终正寝”了。
这个碗是我2009年在南沙滩附近的首航超市买的。最初的功能是用来喝牛奶,因为当时胃不好(现在也不是太好),没有条件煮热牛奶,所以就买了这么一个碗,刚好能装满一袋。用的时候,在饭缸里倒上热水,再把碗放上去,装满牛奶。这就是一个“热牛奶”的简易方法。热水可以洗脸,刷牙,再利用。现在想想,也挺好玩的。
这个碗伴随着我走过南沙滩,二里庄,安华西里,直到现在,可以说是我整个“北漂”的见证者,现在摔破了,心里着实有些遗憾。
最后上张图吧,纪念一下:

IMG_20150209_205820[1]

在VirtualBox上安装Solaris 11

为了更方便地研究DTrace,花了一下午时间装了个Solaris 11的虚拟机。基本就是靠着google,解决了所有问题。在这里简单列举一下步骤,希望可以帮到有需求的朋友:

(1)在VirtualBox上安装Solaris 11,基本可以参考这篇文章;
(2)由于VirtualBox不支持滚动条,所以我习惯于用ssh客户端登陆上去进行操作。而Solaris默认不支持root用户直接ssh登陆。修改方法参照这篇文章
(3)Solaris 11安装包默认没有gcc,可参考stackoverflow这篇帖子下载安装gcc。期间如果涉及到如何配置Solaris 11DNS服务,可参考这篇帖子